索隱。書者、五經六籍總名也。此之八書、記國家大體。班氏謂之志、志、記也。 正義。天地位、日月明、四時序、陰陽和、風雨節、羣品滋茂、萬物宰制、君臣朝廷尊卑貴賤有序、咸謂之禮。五經六籍、咸謂之書。故曲禮云「道德仁義非禮不成、敎訓正俗非禮不備、分爭辯訟非禮不決」云云。
太史公曰。洋洋一美德乎。宰制萬物、役使羣衆、豈人力也哉。二余至大行禮官、三觀三代損益、乃知緣人情而制禮、依人性而作儀、其所由來尚矣。
一索隱。音羊。洋洋、美盛貌。鄒誕生音翔。
二正義。言天地宰制萬物、役使羣品、順四時而動、咸有成功、豈藉人力營為哉、是美善盛大衆多之德也。故孔子曰「四時行焉、百物生焉」。
三索隱。大行、秦官、主禮儀。漢景帝改曰大鴻臚。鴻臚、掌九賓之儀也。
人道經緯萬端、規矩無所不貫、誘進以仁義、束縛以刑罰、故德厚者位尊、祿重者寵榮、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。人體安駕乘、一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。二目好五色、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。耳樂鐘磬、為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。口甘五味、為之庶羞酸鹹以致其美。三情好珍善、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。故大路越席、四皮弁布裳、五朱弦洞越、六大羹玄酒、七所以防其淫侈、救其彫敝。八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、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、事有宜適、物有節文。仲尼曰。「禘自旣灌而往者、吾不欲觀之矣。」九
一正義。時證反。
二集解。周禮王之五路有金路。鄭玄曰。「以金飾諸末。」 索隱。錯鏤衡扼為文飾也。詩曰。「約軧錯衡」、毛傳云「錯衡、文衡也。」 正義。為、于偽反。錯作「𢿣」、七公反。
三集解。周禮曰。「羞用百有二十品。」鄭玄曰。「羞出于牲及禽獸、以備其滋味、謂之庶羞。」鄭衆曰。「羞者、進也。」
四集解。服虔曰。「大路、祀天車也。越席、結括草以為席也。」王肅曰。「不緣也。」 正義。按。括草、蒲草。越、戶括反。
五集解。周禮曰。「王視朝則皮弁之服。」鄭玄曰。「皮弁之服、十五升白布衣、積素為裳也。」 正義。以鹿子皮為弁也。按。襞積素布而為裳也。
六集解。鄭玄曰。「朱弦、練朱絲弦也。越、瑟底孔。」
七集解。鄭玄曰。「大羹、肉湆不調以鹽菜也。玄酒、水也。」
八索隱。彫謂彫飾也。言彫飾是奢侈之弊也。
九集解。孔安國曰。「禘祫之禮、為序昭穆也、故毀廟之主及羣廟之主皆合食于太祖。灌者、酌鬱鬯、灌于太祖、以降神也。旣灌之後、列尊卑、序昭穆。而魯逆祀、躋僖公、亂昭穆、故不欲觀之。」
周衰、禮廢樂壞、大小相踰、管仲之家、兼備三歸。一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、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。自子夏、門人之高弟也二、猶云「出見紛華盛麗而說、入聞夫子之道而樂、二者心戰、未能自決」、而況中庸以下、漸漬於失敎、被服於成俗乎。孔子曰「必也正名」、於衞所居不合。三仲尼沒後、受業之徒沈湮而不舉、或適齊、楚、或入河海、四豈不痛哉。
一集解。包氏曰。「三歸、娶三姓女也。婦人謂嫁曰歸。」
二索隱。言子夏是孔子門人之中高弟者、謂才優而品第高也、故論語四科有「文學子游、子夏」是。
三集解。論語曰。「子路曰『衞君待子而為政、子將奚先』。子曰『必也正名乎』。」馬融曰。「正百事之名。」
四正義。論語云大師摯適齊、亞飯干適楚、鼓方叔入于河、少師陽、擊磬襄入于海。魯哀公時、禮壞樂崩、人皆去也。
至秦有天下、悉內六國禮儀、采擇其善、雖不合聖制、其尊君抑臣、朝廷濟濟、依古以來。一至于高祖、光有四海、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、大抵皆襲秦故。二自天子稱號三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、少所變改。孝文卽位、有司議欲定儀禮、孝文好道家之學、以為繁禮飾貌、無益於治、躬化謂何耳、四故罷去之。孝景時、御史大夫鼂錯明於世務刑名、數干諫孝景曰。「諸侯藩輔、臣子一例、古今之制也。今大國專治異政、不稟京師、恐不可傳後。」孝景用其計、而六國畔逆、五以錯首名、天子誅錯以解難。六事在袁盎語中。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、莫敢復議。
一正義。秦采擇六國禮儀、尊君抑臣、朝廷濟濟、依古以來典法行之。
二集解。應劭曰。「抵、至也。」瓚曰。「抵、歸也。」 索隱。按。大抵猶大略也。臣瓚以抵訓為歸、則是大略大歸、其義通也。
三正義。稱、尺證反。
四正義。孝文本紀云上身衣弋綈、所幸愼夫人令衣不曳地、幃帳不得文繡、治霸陵皆以瓦器。是躬化節儉、謂何嫌耳、不須繁禮飾貌也。
五正義。吳、楚、趙、菑川、濟南、膠西為六國也。齊孝王狐疑城守、三國兵圍齊、齊使路中大夫告天子、故不言七國也。
六正義。上紀買反、下乃憚反。
今上卽位、招致儒術之士、令共定儀、十餘年不就。或言古者太平、萬民和喜、瑞應辨至、一乃采風俗、定制作。上聞之、制詔御史曰。「蓋受命而王、各有所由興、殊路而同歸、謂因民而作、追俗為制也。議者咸稱太古、百姓何望。漢亦一家之事、典法不傳、謂子孫何。化隆者閎博、治淺者褊狹、可不勉與。」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、二易服色、封太山、定宗廟百官之儀、以為典常、垂之於後云。
一正義。辨音遍。
二集解。應劭曰。「初用夏正、以正月為歲首、改年為太初。」
禮由人起。人生有欲、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、忿而無度量則爭、一爭則亂。先王惡其亂、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、給人之求、使欲不窮於物、物不屈於欲、二二者相待而長、是禮之所起也。故禮者養也。稻粱五味、所以養口也。椒蘭芬茞、三所以養鼻也。鐘鼓管弦、所以養耳也。刻鏤文章、所以養目也。疏房床笫几席、所以養體也。四故禮者養也。
一正義。音諍。
二正義。屈、羣物反。
三索隱。音止、又昌改反。
四集解。服虔曰。「簀謂之笫。」 索隱。疏謂𠗐也。 正義。疏謂𠗐也。笫、側里反。
君子旣得其養、又好其辨也。所謂辨者、貴賤有等、長少有差、貧富輕重皆有稱也。故天子大路越席、所以養體也。一側載臭茞、所以養鼻也。二前有錯衡、所以養目也。三和鸞之聲四、步中武象、驟中韶濩、所以養耳也。五龍旂九斿、所以養信也。六寢兕七持虎、八鮫韅九彌龍、一〇所以養威也。故大路之馬、必信至敎順、然后乘之、所以養安也。孰知夫(士)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。一一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財也、一二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、一三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。一四
一正義。謂蒲草為席、旣絜且柔、絜可以祀神、柔可以養體也。
二索隱。劉氏云。「側、特也。臭、香也。茞、香草也。言天子行、特得以香草自隨也、其餘則否。」臭為香者、山海經云「臭如蘪蕪」、易曰。「其臭如蘭」、是臭為草之香也。今以側為邊側、載者置也、言天子之側常置芳香於左右。
三集解。詩云。「約軧錯衡。」毛傳云。「錯衡、文衡也。」
四集解。鄭玄曰。「和、鸞、皆鈴也、所以為車行節也。韓詩內傳曰鸞在衡、和在軾前、升車則馬動、馬動則鸞鳴、鸞鳴則和應。」服虔曰。「鸞在鑣、和在衡。續漢書輿服志曰鸞雀(立)〔在〕衡也。」 正義。皇偘云。「鸞、以金為鸞、懸鈴其中、於衡上、以為遲疾之節、所以正威儀行舒疾也。」
五集解。鄭玄曰。「武、武王樂也。象、武舞也。韶、舜樂也。濩、湯樂也。」 正義。步猶緩。緩車則和鸞之音中於武象、驟車中於韶濩也。
六集解。周禮曰。「交龍為旂。」 正義。斿音旒。
七索隱。按。以兕牛皮為席。 正義。兕音似。爾雅云兕似牛。
八索隱。持虎者、以猛獸皮文飾倚較及伏軾、故云持虎。劉氏云「畫之於旍竿及楯仗等」、以今所見為說也。
九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鮫魚皮可以飾服器、音交。韅者、當馬腋之革、音呼見反。」 索隱。以鮫魚皮飾韅。韅、馬腹帶也。
一〇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乘輿車金薄璆龍為輿倚較、文虎伏軾、龍首銜軛。」 索隱。彌亦音弭、謂金飾衡枙為龍。此皆王者服御崇飾、所以示威武、故云「所以養威」也。此文皆出大戴禮、蓋是荀卿所說。劉氏云。「薄猶飾也。璆然、龍貌。璆音虬。」
一一索隱。言人誰知夫志士推誠守死、要立名節。仍是養生安身之本、故下云「人苟生之為見、若者必死」、是解上意、言人苟以貪生之為見、不能見危致命、若者必死。若猶如也、言執心為見、如此者必刑戮及身、故云「必死」。下文皆放此也。孫守真按。放=仿=倣、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。 正義。夫音扶。要音腰。孰知猶審知也。出死猶處死也。審知志士推誠處死、要立名節、若曹沬、茅焦、所以養生命也。
一二正義。費音芳味反。輕猶薄。言審知尟薄費用則能畜聚、所以養財貨也。
一三正義。言審知恭敬辭讓所以養體安身。
一四正義。言審知禮義文章道理所以養其情性。此四科、是儒者有禮義、故兩得之也。
人苟生之為見、若者必死。一苟利之為見、若者必害。二怠惰之為安、若者必危。三情勝之為安、若者必滅。四故聖人一之於禮義、則兩得之矣。一之於情性、則兩失之矣。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、墨者將使人兩失之者也。五是儒墨之分。六
一正義。苟、且。若、如此也。言平凡好生之人、且見操節之士、以禮義處死、養得其生有效、如此者必死也。
二正義。言平凡好利之人、且見利義之士、以輕省費用、養得其財有效、如此者必害身也。
三正義。惰、徒臥反。言平凡怠惰之人、且見有禮之士、以恭敬禮讓、養得安樂有效、如此者必危亡也。
四索隱。覆解上「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」。 正義。勝音叔證反。言平凡好勝之人、且見利義之士、禮義文理、養得其情性有效、如此者必滅亡也。此四科、是墨者無禮義、故兩失之也。
五索隱。墨者不尚禮義而任儉嗇、無仁恩、故使人兩失之。易曰「悅以使人、人忘其死」是也。
六正義。分、扶問反。分猶等也。若儒等者是治辨之極、彊固之本、威行之道、功名之總、則天下歸之矣。
治辨之極也、彊固之本也、一威行之道也、二功名之總也。三王公由之、四所以一天下、臣諸侯也。弗由之、所以捐社稷也。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、五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、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。由其道則行、不由其道則廢。楚人鮫革犀兕、所以為甲、堅如金石。宛之鉅鐵六施、鑽如蜂蠆、七輕利剽遫、八卒如熛風。九然而兵殆於垂涉、唐昧死焉。一〇莊蹻起、楚分而為四一一參。是豈無堅革利兵哉。一二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汝潁以為險、一三江漢以為池、一四阻之以鄧林、一五緣之以方城。一六然而秦師至鄢郢、舉若振槁。一七是豈無固塞險阻哉。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紂剖比干、囚箕子、為炮格、刑殺無辜、時臣下懍然、莫必其命。一八然而周師至、而令不行乎下、不能用其民。是豈令不嚴、刑不陖哉。孫守真按。陖=峻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
一索隱。自此已下、皆是儒分之功也。 正義。固、堅固也。言國以禮義、四方欽仰、無有攻伐、故為彊而且堅固之本也。
二正義。以禮義導天下、天下伏而歸之、故為威行之道也。
三正義。以禮義率天下、天下咸遵之、故為功名之總。總、合也、聚也。
四正義。言由禮義也。
五索隱。覆上「功名之總也」。
六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大剛曰鉅。」 正義。宛城、今鄧州南陽縣城是也。音於元反。鉅、剛鐵也。
七索隱。鑽謂矛刃及矢鏃也。
八正義。上匹妙反、下音速。剽遫、疾也。
九正義。卒、村忽反。熛、必遙反。熛風、疾也。
一〇集解。許愼曰。「垂涉、地名也。」
一一索隱。蹻音其略反、楚將之名。言其起兵亂後楚遂分為四。按漢志、滇王、莊蹻之後也。 正義。以「起」字為絕句。或曰楚莊王苗裔也。按。括地志云「師州、黎州在京西南五千六百七十里。戰國楚威王時、莊蹻王滇、則為滇國之地」。楚昭王徙都鄀、(莊蹻王滇)楚襄王徙都陳、楚考烈王徙都壽春、咸被秦逼、乃四分也。然昭王雖在莊蹻之前、故荀卿兼言之也。
一二索隱。參者、驗也。言驗是、楚豈無利兵哉。 正義。參、七含反。言蹻、楚國豈無堅甲利兵哉、為其不由禮義、故衆分也。
一三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汝水源出汝州魯山縣西伏牛山、亦名猛山。汝水至豫州郾城縣名濆水。爾雅云『河有澭、汝有濆』、亦汝之別名。潁水源出洛州嵩高縣東南三十五里陽乾山、俗名潁山。地理志高陵山、汝出、東南至新蔡縣入淮。陽乾山潁水出、東至下蔡入淮也。」
一四正義。江卽岷江、從蜀入、楚在荆州南。漢江從漢中東南入江。四水為楚之險固也。
一五集解。山海經曰。「夸父與日逐走、日入、渴、欲得飲、飲於渭河。不足、北飲大澤。未至、道渴而死。棄其杖、化為鄧林。」駰謂鄧林後遂為林名。 索隱。按。裴氏引山海經、以為夸父棄杖為鄧林、其言北飲大澤、蓋非在中國也。劉氏以為今襄州南鳳林山是古鄧祁侯之國、在楚之北境、故云阻以鄧林也。
一六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方城、房州竹山縣東南四十一里。其山頂上平、四面險峻、山南有城、長十餘里、名為方城、卽此山也。」
一七索隱。振、動也、擊也。槁、乾葉也。 正義。鄢音郾。括地志云。「故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三里、古郾子之國、鄧之南鄙也。又率道縣南九里有故郾城、漢惠帝改曰宜城也。郢城、荆州江陵縣東北六里、卽吳公子光伐楚、楚平王恐、城郢者也。又楚武王始都郢、紀南故城是也、在江陵北十五里也。」
一八索隱。言無人必保其性命。
古者之兵、戈矛弓矢而已、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。一城郭不集、溝池不掘、二固塞不樹、機變不張、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固者、無他故焉、明道而均分之、三時使而誠愛之、則下應之如景響。有不由命者、然後俟之以刑、則民知罪矣。四故刑一人而天下服。罪人不尤其上、知辠之在己也。是故刑罰省而威行如流、無他故焉、由其道故也。故由其道則行、不由其道則廢。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、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。傳曰「威厲而不試、刑措而不用」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試、一作『誡』也。」 正義。詘、丘勿反。試、用也。
二正義。求勿反、又求厥反。
三正義。分、扶問反。言明儒墨之分、使禮義均等、則下應之如影響耳。
四正義。事君以禮義、民有不由禮義者、然後待之以刑、則民知罪伏刑矣。
天地者、生之本也。先祖者、類之本也。一君師者、治之本也。無天地惡生。二無先祖惡出。無君師惡治。三者偏亡、三則無安人。故禮、上事天、下事地、尊先祖而隆君師、是禮之三本也。
一正義。類、種類也。
二正義。惡音鳥。
三索隱。鄒音遍。 正義。偏、疋然反。
故王者天太祖、一諸侯不敢懷、二大夫士有常宗、三所以辨貴賤。貴賤治、得之本也。郊疇乎天子、四孫守真按。疇=禱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社至乎諸侯、五函六及士大夫、所以辨尊者事尊、卑者事卑、宜鉅者鉅、宜小者小。故有天下者事七世、有一國者事五世、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、七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、八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廟、九所以辨積厚者流澤廣、積薄者流澤狹也。
一集解。毛詩敘曰。「文武之功起於后稷、故推以配天焉。」
二索隱。懷、思也。言諸侯不敢思以太祖配天而食也。又一解、王之子孫為諸侯、不思祀其父祖、故禮云「諸侯不敢祖天子」、蓋與此同意。
三集解。禮記曰。「別子為祖、繼別為宗。百世不遷者、謂別子之後也。」
四索隱。疇、類也。天子類得郊天、餘並不合祭、今大戴禮作「郊止乎天子」是也。止或作「疇」、因誤耳。
五索隱。言天子已下至諸侯得立社。
六集解。音含。 索隱。啗音含。含謂包容。諸侯已下至士大夫得祭社、故禮云「大夫成羣立社曰置社」、亦曰里社也。鄒誕生音啗徒濫反、意義亦通、但不見古文、各以意為音耳。今按。大戴禮作「導及士大夫」、導亦通也。今此為「啗」者、當以導與蹈同、後「足」字失「止」、唯有「口」存、故使解者穿鑿也。
七集解。鄭玄曰。「古者方十里、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車一乘、此兵法之賦。」
八集解。穀梁傳曰。「天子至于士皆有廟、天子七、諸侯五、大夫三、士二。始封之者必為其太祖。」
九集解。禮記曰。「庶人祭於寢。」
大饗上玄尊、俎上腥魚、一先大羹、貴食飲之本也。大饗上玄尊而用薄酒、食先黍稷而飯稻粱、祭嚌先大羹二而飽庶羞、貴本而親用也。貴本之謂文、親用之謂理、兩者合而成文、以歸太一、是謂大隆。三故尊之上玄尊也、四俎之上腥魚也、豆之先大羹、一也。五利爵弗啐也、六成事俎弗嘗也、七三侑之弗食也、八大昏之未廢齊也、九大廟之未內尸也、始絕之未小斂、一也。一〇大路之素幬也、一一郊之麻絻、一二喪服之先散麻、一也。一三三年哭之不反也、一四淸廟之歌一五一倡而三歎、一六縣一鐘尚拊膈、一七朱弦而通越、一也。一八
一集解。鄭玄曰。「大饗、祫祭先王、以腥魚為俎實、不臑孰之也。」
二集解。鄭玄曰。「嚌、至齒。」
三索隱。貴本親用、兩者合而成文、以歸太一。太一者、天地之本也。得禮之文理、是合於太一也。隆者、盛也、高也。得禮文理、歸于太一、是禮之盛者也。
四正義。皇侃云。「玄酒、水也。上古未有酒、而始之祭但酌水用之、至晚世雖有酒、存古禮、尚用水代酒也。」
五索隱。尊之上玄尊、俎之上生魚、豆之先大羹、三者如一、皆是本、故云一也。
六集解。鄭玄曰。「啐、入口也。」 索隱。按。儀禮祭畢獻、祝西面告成、是為利爵。祭初未行無算爵、故不啐入口也。
七索隱。成事卒哭之祭、故記曰「卒哭曰成事」。旣是卒哭之祭、始從吉祭、故受胙爵而不嘗俎也。
八索隱。禮、祭必立侑以勸尸食、至三飯而後止。每飯有侑一人、故有三侑。旣是勸尸、故不相食也。
九索隱。廢齊、謂昏禮父親醮子而迎之前、故曲禮云「齋戒以告鬼神」、是昏禮有齊也。
一〇索隱。此五者皆禮之初始、質而未備、亦是貴本之義、故云一也。
一一集解。禮記曰。「乘素車、貴其質也。」鄭玄曰。「素車、殷輅也。」 索隱。幬音稠。謂車蓋以素帷、亦質也。
一二集解。周禮曰。「王祀昊天上帝、服大裘而冕。」論語曰。「麻冕、禮也。」孔安國曰。「冕、緇布冠。古者績麻三十升布以為之。」 正義。絻音免。亦作「冕」。
一三集解。儀禮士喪禮曰。「始死、主人散帶、垂之三尺。」禮記曰。「大功已上散帶也。」 索隱。大路已下、三事相似如一、故云一也。散麻取其質無文飾、亦貴本也。
一四集解。禮記曰。「斬衰之哭、若往而不反。」
一五集解。鄭玄曰。「淸廟謂作樂歌淸廟。」
一六集解。鄭玄曰。「倡、發歌句者。三歎、三人從歎。」
一七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搏膈』。」 索隱。縣一鍾尚拊隔。隔、懸鍾格。拊音撫。〔拊〕隔、不擊其鐘而拊其格、不取其聲、亦質也。鄒氏隔音膊、蓋依大戴禮也。而鄭禮注云搏、拊柷敔也。
一八索隱。大瑟而練朱其弦、又通其下孔、使聲濁且遲、上質而貴本、不取其聲文。自「三年」已下四事、皆不取其聲也。
凡禮始乎脫、一孫守真按。脫=說=悅=閱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成乎文、二終乎稅。三故至備、情文俱盡。四其次、情文代勝。五其下、復情以歸太一。六天地以合、日月以明、四時以序、星辰以行、江河以流、萬物以昌、好惡以節、喜怒以當。以為下則順、以為上則明。七
一索隱。脫猶疏略也。始、初也。言禮之初尚疏略也。
二索隱。言禮成就有文飾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悅』。」 索隱。音悅。言禮終卒和悅人情也。大戴禮作「終於隆」、隆謂盛也。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古『情』字或假借作『請』、諸子中多有此比。」 正義。言情文俱盡、乃是禮之至備也。
五索隱。音昇、又尸證反。或文勝情、或情勝文、是情文更代相勝也。大戴禮作「迭興」也。
六索隱。言其次情文俱失、歸心渾沌天地之初、復禮之本、是歸太一也。
七正義。自「天地」以下八事、大禮之備、情文俱盡、故用為下則順、用為上則明也。
太史公曰。至矣哉。一立隆以為極、而天下莫之能益損也。本末相順、二終始相應、三至文有以辨、四至察有以說。五天下從之者治、不從者亂。從之者安、不從者危。小人不能則也。六
一索隱。已下亦是太史公取荀卿禮論之意、極言禮之損益、以結禮書之論也。
二索隱。謂禮之盛、文理合以歸太一、至禮之殺、復情以歸太一。隆殺皆歸太一者、是本末相順也。
三索隱。禮始於脫略、終於稅、稅亦殺也、殺與脫略、是始終相應也。 正義。應、乙陵反、當也。
四索隱。言禮之至文、能辨尊卑貴賤、故云有以辨也。
五索隱。言禮之至察、有以明隆殺損益、委曲情文、足以悅人心、故云有以說也。
六正義。小人猶庶人也。則、法也。言天下士以上至于帝王、能從禮者則治安、不能從禮者則危亂、庶人據於事、不能法禮也。
禮之貌誠一深矣、堅白同異之察、入焉而弱。二其貌誠大矣、擅作典制褊陋之說、入焉而望。三其貌誠高矣、暴慢恣睢、四輕俗以為高之屬、入焉而隊。五故繩誠陳、六則不可欺以曲直。衡誠縣、七則不可欺以輕重。規矩誠錯、八則不可欺以方員。君子審禮、則不可欺以詐偽。九故繩者、直之至也。衡者、平之至也。規矩者、方員之至也。禮者、人道之極也。然而不法禮者不足禮、謂之無方之民。一〇法禮足禮、謂之有方之士。禮之中、能思索、一一謂之能慮。能慮勿易、一二謂之能固。能慮能固、加好之焉、聖矣。一三天者、高之極也。地者、下之極也。日月者、明之極也。無窮者、廣大之極也。聖人者、道之極也。一四
一索隱。有本作「懇誠」者、非也。
二正義。言禮之貌信深厚矣、雖有鄒子堅白同異之辯明察、入於禮義之中、自然懦弱敗壞(之禮)也。
三索隱。言擅作典制及褊陋之說。入焉、謂入禮則自嗛望知其失。 正義。言禮之貌信廣大矣、雖有擅作典制褊陋之說、文辭入於禮義之中、自然成淫俗褊陋之言。
四索隱。恣睢猶毀訾也。
五索隱。言訾毀禮者自取隊滅也。 正義。言禮之貌信尊高矣、雖有暴慢恣睢輕俗以為高之屬、入於禮義之中、自然成墜落暴慢輕俗之人。
六集解。鄭玄曰。「誠猶審也。陳、設也、謂彈畫也。」
七集解。鄭玄曰。「衡、稱也。縣謂錘也。」 正義。縣音玄。
八索隱。錯、置也。規、車也。矩、曲尺也。 正義。錯、七故反。
九正義。詐偽謂堅白同異、擅作典制、暴戾恣睢自高也。故陳繩、曲直定。懸衡、輕重分。錯規矩、方員□。審禮、詐偽自消滅矣。
一〇集解。鄭玄曰。「方猶道也。」
一一索隱。索、求也。
一二正義。易謂輕易也。
一三正義。好、火到反。言人以得禮之中、又能思審索求其禮、謂之能思慮。又不輕易其禮、謂之能堅固。能慮、能固其禮、更加好之、乃聖人矣。
一四正義。道謂禮義也。言人有禮義、則為聖人、比於天地日月、廣大之極也。
以財物為用、以貴賤為文、以多少為異、以隆殺為要。一文貌繁、情欲省、禮之隆也。文貌省、情欲繁、禮之殺也。文貌情欲相為內外表裏、並行而雜、禮之中流也。二君子上致其隆、下盡其殺、而中處其中。三步驟馳騁廣騖不外、四是以君子之性守宮庭也。五人域是域、士君子也。六外是、民也。七於是中焉、房皇周浹、曲(直)得其次序、聖人也。八故厚者、禮之積也。大者、禮之廣也。九高者、禮之隆也。明者、禮之盡也。一〇
一索隱。隆猶厚也。殺猶薄也。
二正義。言文飾情用、表裏外內、合於儒墨、是得禮情之中、而流行不息也。
三正義。中謂情文也。
四正義。騖音務。言君子之人、上存文飾、下務減省、而合情文、處得其中、縱有戰陣殺戮邪惡、則不棄於禮義矣。三皇步、五帝驟、三王馳、五伯騖也。
五索隱。言君子之性守正不慢遠行、如常守宮庭也。 正義。宮庭、聽朝處。喻君子心內常守禮義、若宮庭焉。
六索隱。域、居也。言君子之行、非人居亦弗居也。 正義。處平凡人域之中、能知禮義之域限、卽為士及君子也。
七索隱。外謂人域之外、非人所居之地。以喻禮義之外、別為它行、卽是小人、故云外是人也。
八索隱。房音旁。旁皇猶徘徊也。周浹猶周匝。言徘徊周浹、委曲得禮之序、動不失中、則是聖人之行也。
九索隱。言君子聖人有厚大之德、則為禮之所積益弘廣也、故曰「甘受和、白受采、忠信之人可以學禮、苟無忠信、則禮不虛道」。然此文皆荀卿禮論也。
一〇正義。言君子內守其禮、德厚大積廣、至於高尊明禮、則是禮之終竟也。此書是褚先生取荀卿禮論兼為之。
索隱述贊。禮因人心、非從天下。合誠飾貌、救弊興雅。以制黎甿、以事宗社。情文可重、豐殺難假。仲尼坐樹、孫通蕝野。聖人作敎、罔不由者。